books read in 2025 Q3

# book

這次這個季度依然只有讀兩本書呢... 但是這次其中一本是有關於programming的,而且我不熟悉的資料科學,所以我其實很多時間都是花在這本書上面,不過確實,我回想跟過去比起來,我的閱讀時間跟去年比的確少了很多是個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的作息還是得繼續調整,加上最近玩寶可夢ZA(其實這才是真正的主因?),仔細一看我竟然花了30小時在它身上呢!如果我拿來讀書可能可以多讀兩本,至於這款遊戲好不好玩,我只能說見人見智力,要我說的話,價格上絕對對不起接近1700元,地圖內容過於少,劇情真的普通XD 甚至主角的勁敵很多行爲有點莫名其妙!但是這個就是我小時候的回憶,跟朋友討論這款遊戲,彷彿有短暫回去小時候的感覺~ 撇除這些缺點,我覺得戰鬥至少帶來了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變化,當然我知道有些人反而不喜歡,喜歡以前的回合制,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改變,反而更像以前看神奇寶貝動畫戰鬥的感覺,整體上至少我覺得玩起來是開心的,那就夠了。

扯遠了XD 轉回正題,下面這兩本就是Q3閱讀的書~

Data Science from Scratch 這本書

老實講應該是我第一本書用很略讀的方式讀過的書! 因爲這本書名需要有一些其他基礎知識,才能比較輕鬆閱讀,比如 統計學,有太多地方用到專有名詞,不先理解,也大概只能稍微瞭解很片面的。 雖然書名是 from scratch ,但是我要說一點都不很詳細的講解,太多地方,都是簡易提過去,並非很仔細的從頭跟你講爲何會如此! 也沒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懂,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頂多做到了 introduction 而已,剩下很大部分要仰賴於自己去做調查跟學習,也因爲如此這本書我才打算用很略讀的方式,跟簡單做點記錄就好。

第二個原因是,我大概知道自己在近期,也不會有地方要用到資料科學,相信我你不會用到的東西,你再認真仔細閱讀,時間久了必定生疏,就不要花費太大的心力了,如同 Learning a skill: Mother of all other skills and knowledge 裡面提到的 learn just-in-time instead of just-in-case , 所以這本書,我目前沒有太多心得可以說的~

決斷2秒間

會買這本書其實一開始是看了書名後,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帶給我一些瞬間判斷能力的思維,不過可惜了,仔細閱讀會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但是依然算是一本可以品嚐的書,爲何我會這樣講呢? 書中用了不少例子,說明了一些人就是有辦法瞬間判斷情況或者可以預測出事態接下來的發展,進而做出正確的措施,避免事態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可能你看完會覺得很扯或是只是少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做到這樣! 我覺得老樣子,身爲 人類圖(bodygraph) human design 投射者的我,其實我沒有覺得唬爛,甚至有很大部分我可以體會這種感覺,因爲投射者多半是習慣觀察、理解系統提升效率類型的人,喜歡做這些事情的人自然而然就會去預測事態發展。

當然有些事情不是腦子想像就好了,而是在壓力下身體也必須相對做出反應,比如救火現場,在這種高壓狀況下,你的思維通常會僵化,通常仰賴的近乎本能的反應,RD的話講刷題最有感吧,在時間壓力下,要針對題目馬上想出普通解法,再來假裝,哦~ 我有個更棒的解法,這些最好都是你第一次碰到就可以想出來的,很大部分都是自己事先模擬練習,才能應對漂亮,題外話,我覺得有些刷題的題目確實過於故意設計就是了 :p 所以這也是書中爲何提到需要大量練習的理由!

然而這本書裡面,我覺得最懸的是讀取人的臉部表情,進而預測事態發展的部分,以前的確有看過心理學講過類似的,又或是美劇 lie to me, 都有提到過,但是是不是真的有這麼神我心中一直是打上一個問號,畢竟人類是一個很難去揣測的生物,當然大部分而言或許都會有個模式可以去猜測,不過凡事一定有例外,我是這麼相信的,話雖如此,我覺得之後我應該會想要找本書,多看看這類的知識~ 應該也是滿有趣的。

這次 Q3 心得一樣有點晚才寫

老實講今年我的心情因爲部分事情,有受到一些影響,心中總是有個聲音:好想要無憂無慮的看自己喜歡的書哦,也好想要寫自己想要的程式~ 總之就是能夠快樂做事情! 目前的我依然極大的被這個社會框架給束縛住,有點太壓抑了。。

If you like my content,

feel free to buy me a coffee

Enjoy crafting new things

Never stop learning.

Life is the sum of your daily habits.

Find things that you enjoy and please

Doit.

Feel free to connect with me.

Created by potrace 1.16, written by Peter Selinger 2001-2019

© Jing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