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你的天職
author: 八木仁平
The book in 3 sentences or 3 points
幫助你找到堅定不移的「自我重心」
找到想做的事情,人生就會改變
先從「重視的事」找到「工作的目的」,就是自我理解的規則
依照順序找到
重視的事
擅長的事
喜歡的事
最後就會找到「真心想做的事情」
Impresisions
「果醬法則」
攤販試吃準備24種果醬,試吃後願意購買的人,比準備6種果醬少很多。 選項太多就「乾脆不選」~ 我還以爲是試吃吃飽了,不買了 lol 不過我懂這個感覺,可能性太多,反而會讓自己不知道該往什麼方向。
「找想做的事,會越找越迷惘」,這全因對詞彙的定義不清,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尋找。
ex. 什麼是「人生的重心」、「活出自我」
「技能或知識」原本只是充實人生的手段,很多人卻不知不覺將應用這些手段當成「目的」,所以這些好不容易學來的「技能和知識」,卻成爲人生的束縛,本末倒置。
因此人生才會覺得無聊是嗎? 仔細想想,以前到現在的跳槽幾乎都是因爲喜歡特定tech stack,所以去找有在使用相關技術的公司。看到書中這段敘述後,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一直默默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很像職人追求精通之道。
發現自己「擅長的事」,人生才得以越來越自由
爲了什麼工作 -> 爲了重視的事情
書中提到如果你在追求「動力」,有可能你已經在錯誤的方向了!
How the Book Changed Me
讓我試著將書中概念跟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還有 人類圖(bodygraph) human design 做一個比較
讓我反思是否太過於聚焦想改變自己不擅長的點,其實應該是要努力發揮才華
確實我一直很羨慕也佩服有很多動力的人,所以在我的 books read in 2024 裡面其實有不少的書都是屬於
行動
,想要或多或少找到方法改變自己。但是其實應該要聚焦於如何發揮自己的天賦才對! 其實 圖解人類圖 也有講到類似概念,但是我好像就默默忽視了,這是爲什麼呢? 不過如果因爲一些覺得是先天限制,會不會導致成爲不去做這件事情「藉口」~ 這個好難拿捏。但是確實如書中所講的
有效率強化原本就拿手的事比較重要
強化自我理解的能力
其實讀完這本發現作者有很多特點似乎跟我有點像,我也還在消化沉思中
Favorite Quotes
希望大家日後的座右銘都是全力以赴地做「想做的事」,讓「人生越變越快樂」
想做的事情存在於內心,實踐的方法在社會之中
從今往後,你不再需要「努力改變自己」,只需要「爲了發揮才華而努力」
Summary + Notes for each sections
chapter 1
每個人都會被來自於週遭親友的期待與「規範」綁住手腳。比如
社會人該有的規矩
身爲上司該有的樣子
身爲父母該有的榜樣
滿像我的 books read in 2024 的部分總結心得
在尋找想做的事時,這些「規範」往往都會變成扯後腿的藉口。
尋找想做的事情的迷思,五大誤解
以爲是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情 現在社會變化很快,執著只做一件事,很危險。 你可以先從現在最想做的事情開始
找到想做的事情時,會有「這就是命運的安排」的錯覺 很多時候,你最後想做的事情,一開始都只有覺得「咦?好像很有趣」,很少會有那種命中註定的感覺。 我想重點就是先拋開那種命運般的邂逅,先從合理的開始著手
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情 扼殺自己的個性,只爲了「幫助別人」,說到底只是自我犧牲而已 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開始,別人對你做的事情有共鳴自然會找上門,有可能你做的事情就變成造福人群的事情,這樣一來就是雙贏局面,一個好的循環
要找到想做的事情,就必須「積極採取行動」
不知道該做什麼的原因往往是選項多得眼花撩亂 -> 對,常有這樣的感覺。 要找到想做的事情,必須先瞭解自己
想做的事情沒辦法變成「工作」 若是一直這麼想,你絕對找不到「想做的事情」
其實有很大部分,跟我在讀 人類圖(bodygraph) human design 關於我的投射者類別 自我投射權威,需要仔細聆聽自己的聲音一樣而且應該說要去找出來,並非像是接受到神諭那樣的傾聽聲音。
chapter 2
作者一開始因爲喜歡寫blog,後來慢慢有人氣後,開始只寫賺錢的文章,偏離了初衷,覺得這件事情慢慢沒有意義了,有點彷徨,他覺得也不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畢竟收入不少,但是後來還是內心的那份無力感大於現實,所以他暫時休息了 (跟我去年心境有點類似呢)。
之後,他休息期間讀書、聽講座,發現自己原來喜歡探索內在的自己。 總覺得作者有不小機會是投射者,而且可能跟我類似是屬於自我投射權威的
不知「想做什麼」就「先行動看看」的陷阱 其實應該是要先瞭解自己 ->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有類似的概念
VUCA是指組織將處於“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狀態之中
其實好像跟 hedgehog concept 這個講的類似 找到重要的事(價值觀) 找到擅長的事(才華) 找到喜歡的事(熱情) 找到真心想做的事
最後 行動!! 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 也是用類似的方法
chapter 3
那些想賺大錢、想成爲youtuber、想創業,都不是此書所說的「想做的事」,都是聽起來很像「想做的事」,實際卻不然的事! 作者說他讀了三百本的心理學與自我分析的書籍,卻沒找到簡單又有條理的方法幫助找到想做的事情(沒想到讀這麼多本?!)
此章節果然在講 hedgehog concept
喜歡做的事情: 簡單說是有熱情的領域,想進一步瞭解,有這件事能當工作嗎的想法 (what) 擅長的事情: 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的事情,做起來很愉快,做的時候沒有壓力。作者認爲擅長的事情是與生俱來,所以跟技能不一樣(需要後天學習),我覺得作者可能是比較想說天性吧 (how) 想做的事情: 就是上面兩個的交集 (what + how)
舉例: 喜歡做的事情 - 自我理解反思 擅長的事情 - 傾聽別人的心聲 想做的事情 - 做爲傾聽者和別人聊天,進而察覺內心
不要把想成爲的人當成想做的事情,容易被現有環境價值觀所侷限(工作的想像)。 能夠達到同樣的想做的事情,不一定只有表面上看到的職業才可以做到。 比方: 想成爲搞笑藝人 (很有可能你背後意識是 想做個讓別人大笑的工作),那其實就不一定只有藝人這條路
唯獨不要放棄「想做的事」,因爲天無絕人之路
最後一個拼圖: 價值觀 - 重視的事 (狀態) why ex. 想自由的生活、安穩的生活
真心想做的事 = 想做的事 + 重視的事(人生目的 和 工作目的(希望週遭的人、社會變成什麼狀態)) 很常遇到想做的事,但是一旦不停加班,一點自己時間都沒有,厭世感就越來越重,因爲沒有滿足你的重視的事這個條件。
只要運用專長,什麼事都可以是工作
不要把想做的事當成你的 why,他只是個手段(很容易因爲外在變數突然變成無法滿足你,所以才需要換別的方式)來滿足你的 why (重視的事)
chapter 4
「想做~」才是真價值觀 「該做~」是被父母親、社會灌輸的假價值觀
找出「價值觀關鍵字」的五個好用問題
尊敬的人、朋友、喜歡的角色有誰? 爲何尊敬?
在小時候或青春期,影響你最深的事情或經驗是什麼?它們對你的價值觀帶來什麼影響
你覺得現在社會有什麼不盡理想之處呢
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會一輩子重視哪些事情?」最好有具體例子
「養育孩子或對別人提供建議時,最想告訴對方的是什麼行動?最不想告訴對方的又是什麼行動?」 在思考工作目的背後的價值觀之際,我很建議大家提出上述這個問題。你想告訴孩子或別人的事,往往就是你想帶給別人的影響,最終也與「工作目的」有關。
別將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當成價值觀
舉例: 賺大錢、受人尊敬, 前面價值觀都是要寫 自我重心價值觀
chapter 5
書中提到擅長的事 = 未察覺的習性 不過根據 人類圖(bodygraph) human design 應該是不一定的。
任何事情是一體兩面,缺點在不同場合也可以是優點。
作者提到,讀越多「勵志書」有可能不小心讓自己反而喪失信心~ (可以理解,畢竟適用於作者的方式,不一定適用於你,所以用了作者的方法失敗後,可能會變得更悲觀)。
作者在大學時期讀了一本書主張「先拓展人脈再說!」的書,所以他訂了一個搭便車一百次的目標,不過他從頭到尾都覺得這個挑戰都很痛苦,越來越沒自信。。
最後 瞭解自己不擅長的事也是一種收穫
,不過他認爲把這些時間拿來琢磨自己的優點更好。
如果把時間都拿來彌補你不擅長的事情,或許你好像變得萬能,看似完美,但是可能也是一個不突出的人,沒有獨特性。 覺得煩躁的時候,就是挖掘那些你順手就能做好的事情的時機。
回想你以前的成功體驗跟成就
1.在覺得充實之前做了什麼事? | 2.當時的環境有何特徵? | 3.採取了哪些具體行動? |
---|---|---|
8.有哪些是覺得當下如果懂得這麼做就好的事? | 成功的體驗?充實的體驗是什麼? | 4.基於何種思維採取「3.」的行動? |
7.這份充實感何時結束?應怎麼做才能維持? | 6.動機為何? | 5.當時注意到哪些事? |
有沒有不怎麼努力做,卻別人稱讚的事?
統整這些觀點找到的「專長」
書中範例
chapter 6
「因爲派得上用場才喜歡的事」不該當成工作 -> 這真的是喜歡?,作者是說這是想要得到做完之後的「成果」的事情 「因爲有興趣,所以才喜歡的事」就該當成工作來做
有沒有哪些讓你覺得「能遇到真是太好了!」、「得救了!」的領域、類型或事物? 你喜歡的事物多半會圍繞在那附近。
chapter 7
如果你仍因不知道「想做什麼」而迷惘,那時因爲你總是把面對自己這件事放到最後。 繼續做喜歡的事,但工作方式修正爲自己「擅長」的方式。 -> 邊行動,邊修正,一步步接近「真正想做的事情」
chapter 8
彩色浴效果 - 越是在意某些資訊,就越是容易看到該資訊的心理現象 書中最後針對
重視的事
擅長的事
喜歡的事
有提供一些問題,來幫助讀者挖掘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