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

author: 陳志武

The book in 3 sentences or 3 points

  • 宗教、國家、金錢之間的愛很糾葛

  • 債券市場爲何起源於西方

  • 金融具有天然的普惠性,越是收入不夠充裕的人,就越需要利用金融工具,把收入做跨越不同時間的精細配置

    書中認爲: 金融服務業對窮人的邊際效益比對富人高 => 這我就不知道了,畢竟沒特別認真研究各種金融工具。

Impresisions

  • 哇喔原來最早在古巴比倫就有借貸交易了

  • 婚姻的起源是爲了生存 比起一個人更能分攤生存風險,還有養兒防老,作者論調是金融市場跟政府福利開始取代了這種傳統家族風險保障功能,生育就開始不再是婚姻那麼關鍵的事情了。。 雖然內容可能不太一樣,卻 默默讓我想到25宇宙的實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_Calhoun

    另外其實宗教也是類似的作用吧,我想~

  • 正義論提到「平等問題的核心不是如何實現平等,而是什麼樣的形式的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

  • 巴菲特說過「如果到四五十歲,你還不能在睡覺的時候也賺錢,那你就太失敗了!」

    哭啊~

How the Book Changed Me

  • 讓我多思考了一下,臺股期貨跟選擇權的未平倉量的作用

    不知道爲何好像很少人講到選擇權的未平倉量。而且因爲常聽到很多人因爲玩期貨或選擇權慘賠的例子,導致我直接就拒絕瞭解他們,但是其實可以去理解,不一定要參與,雖然實際參與應該才會有真正的認知與體悟就是了。 股票價值已經不是單純股票的買賣因素決定價錢了,還有其相關的衍生產品也會有所影響,現在金融商品已經越來越複雜。

  • 瞭解到原來債券有著這樣的歷史淵源

    爲何以前學歷史好像都沒特別看到這些資訊? lol 感覺去理解這些也是不錯,畢竟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可能會嘗試一下期貨跟選擇權等等其他金融工具

    仔細想想確實不需要因爲看到一堆傾家蕩產的例子,就直接拒絕接觸。去瞭解背後歷史淵源,試著找出你的最佳用法。

Favorite Quotes

  •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稅收和死亡

  • 孫中山在起義後,去國外尋求幫助,曾經跟記者說過: 「我空著兩手回來,可是我帶回來國人最需要的東西,那就是革命精神」

    雖然聽起來像是幹話,但是這就是改變的開始,看似沒有實際影響的作爲,卻是埋下希望的幼苗

  • 期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槓桿

  • 這個社會一定會獎勵那些對錢有行動力的人

Summary + Notes for each sections

chapter 1

很大篇幅在歷史是怎麼造就猶太人成為主宰世界金融跟一些高知識角色的原因。 苦難造就人才

chapter 2

原來以前就有這麼討厭有息借貸的存在 — 早期基督教的教義

chapter 3-4

看到基督教義,隨著時代演進從高道德漸漸放低標準~ 突然覺得果然還是金錢的力量不是蓋的,畢竟還是吃飯重要呢。 要適應這個時代果然不能太清高嗎?

各國福利政策明顯跟宗教信仰的虔誠度呈現負相關。 確實以前都沒特別想過爲了會有群聚跟家族還有其他形式像是宗教出現的原因,與其說是爲了降低風險,其實就是爲了生活吧,當生活如果一切都可以信手拈來的話,一個人也是可以輕鬆自在的話,這些形式似乎會漸漸不在重要

chapter 5

在講爲何債券市場會首先出現在西方國家! 東方國家以前是是講求國富,所以有很多手段從人民身上拿錢,像是強制徵收,西方國家則是民富,當然也不是說西方就沒做類似強制徵收、收稅的手段,只是相較起來就是比較迂迴,像是發行債券用點手段讓有錢人民購買(相對沒那麼強硬)。 因爲政府沒錢,只能用這種手段拿錢,賣得應該就是公信力吧

chapter 6&7

窮政府既能逼出金融市場,也能逼出良性體制。 後面在探討如果中國明朝時期有債券概念的話,這個王朝會滅亡嗎? 我是覺得這個假設也是有點奇怪,既然說債券起源於民富思想的國家,中國明顯是國富思想的國家,一個國富思想的國家創出來的債券,怎麼想也會是個逼人民買,到時候毀約的債券,跟直接強制徵收大概也是沒兩樣。應該也是必定滅亡。

國家要發展好,還是得必須好好發展自己的證券市場!

chapter 8

如何評估債券的價值與風險,也是講到國債、公司債差別,還有信用評級!

chapter 9&10

期貨就是標準化的遠期合約,所以需求源自於避險。但是現今已然變成投機,我感覺期貨比起股票更加符合零和市場! 書中提到一些能源公司(像是石油),他們的期貨部門會和生產部門還有市場部門合作規劃,並不會單獨運作,要不然就會變成單純的投機部門而已~ 簡單說他們拿期貨來做避險爲主要目的! 我覺得也是期貨玩得太投機,要嘛就是少年股神要不然就是睡公園 lol

賭徒謬誤 - 其實就是自我膨脹啦,一個人成功了幾次,就會越來越有信心,導致開始忽略風險 所以果然期貨比較正確的玩法是對沖嗎? 雖然運氣好的人,怎麼玩都賺啦~

chapter 11&12

此章節在講選擇權,它比期權有著更高的槓桿! 基本上跟期貨有部分類似,但是選擇權在合約到期的時候並不會強迫你執行,你可以選擇是否履行契約,以下舉例

假設我們想要投資臺灣的台積電股票。

選擇權(Option)的例子:

買方(投資者)購買了一個買權選擇權(Call Option),合同如下:

合約名稱:台積電買權選擇權 合約價格:1000 元 履約金(Premium):50 元 合約期限:一個月 合約規定:買方有權買入台積電股票,最多為買入股票價格與履約金之差(1000元-50元=950元) 買方支付履約金(50元)後,成為選擇權持有者。在期限內,如果台積電股票價格上漲至1100元,買方可以執行選擇權,買入台積電股票,成本為950元(1100元-50元=1050元),並且可以賣出股票,價格為1100元,利潤為50元。

但是,如果台積電股票價格下跌至900元,買方可以不執行選擇權,僅僅損失履約金(50元)。

期貨(Futures)的例子:

買方(投資者)購買了一個台積電股票期貨合約,合同如下:

合約名稱:台積電股票期貨 合約價格:1000 元 保證金(Margin):10%(1000元的10%) 合約期限:一個月 合約規定:買方必須買入台積電股票,在期限內以固定價格1000元進行交易 買方支付保證金(100元)後,成為期貨合約持有者。在期限內,如果台積電股票價格上漲至1100元,買方必須買入台積電股票,成本為1000元,然後可以賣出股票,價格為1100元,利潤為100元。

但是,如果台積電股票價格下跌至900元,買方必須買入台積電股票,成本為1000元,然後可以賣出股票,價格為900元,虧損為100元。

兩者的差別:

選擇權(Option):買方有權選擇買入或賣出,沒有義務強迫買方進行交易。 期貨(Futures):買方必須買入或賣出,沒有選擇權,必須履行合同義務。 選擇權(Option):買方支付履約金(Premium),如果選擇權執行,可以取得利潤。 期貨(Futures):買方支付保證金(Margin),如果市場價格上漲,可以取得利潤,如果市場價格下跌,可以減少損失。

總之,選擇權(Option)提供買方選擇權,而期貨(Futures)則提供買方一個固定價格的買入或賣出合同。

chapter 13&14

基金的哲學: 共同基金(Mutual Fund)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初的歐洲。當時的概念跟現在差不多,也是集合大家的錢再請專業人士幫忙投資,但是當時只針對王公貴族開放,一般大眾接觸不到。 中間有蠻大篇幅在講或許其實傻傻買大盤的績效,有機會贏過不少基金的績效。 就連很多美國有名的基金其實也跑輸大盤,這邊指的是主動型的基金。

chapter 15&16

書中有講到房地產的投資,其實並沒有那麼穩賺,我覺得是剛好例子都是經濟發生崩盤的國家。。 日本、中國,要不然通常房地產是超級穩的資產,看看大家一窩蜂都買房就知道,還是一個原則,物以稀爲貴,畢竟土地是有限的,除非這個地方沒人要來,要不然就絕對是穩賺的。

chapter 17&18

股市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作爲一個爲社會經濟和價值評估的訊號。雖然是一個圈錢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是幫公司做了融資的手段,來幫助經濟發展!

作者認爲反而監管單位干預太多,才會導致金融市場跟實體經濟背離。

chapter 19

書中提到監管媒體,導致股票市場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發生,因爲資訊渾濁不透明,所以導致大家不知道把股票投去哪家,所以可能都亂投,進而導致可能新創公司會認爲有沒有經營好公司也沒差,就乾脆包裝漂亮,騙錢就好。 我是覺得這好像跟監管沒關係。。 是媒體本身問題,如果沒有監管,用錢去叫媒體幫你說好話,也是不用認真經營公司,根本就認真搞圈錢活動不就好了? 就跟統戰、資訊戰一樣的意思。真正問題是資訊透明度!

chapter 20&21

書中提到做空也可以是正能量,就是讓被惡意炒作的股票有一天也會被弄下去? 亞洲家族企業普遍居多

上市公司減少分紅是國際趨勢,不過臺股好像普遍喜歡分紅(也就是分配股利)

chapter 22

作者認爲資本市場,不是富人俱樂部,反而是窮人翻身的地方,我倒是覺得他舉例過於極端,就好比一個少年股神跟你說,他當沖從10萬賺到千萬一樣意思。。 一定就是有人這麼剛好天時地利人和,讓他翻身,而且少數極端的人才有辦法,但是資本主義下,如果以平均數來看,根本只有加劇貧富差距,階級複製效應尤其明顯。。。

大概可以想像爲何作者要用例子來洗腦自己? 後半部著重講創投,確實是不失爲一個翻身的機會啦,只是~ 一樣的意思,倖存者偏差,如果你只看成功的,當然會覺得這是窮人翻身的地方,但是那些失敗的呢? 富人失敗一次,當作經驗,窮人失敗一次,然後??

chapter 23

資本收入增速高於勞動收入增速,自然就貧富差距逐漸擴大。 這幾年尤其明顯! 這也是爲何人人買股或買房

chapter 24

銀行儲蓄是一種非常粗糙的金融工具,我想也是啦,畢竟連通膨都贏不了。。

chapter 25

人的本性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此章節講了一些貨幣化帶來的好處。

If you like my content,

feel free to buy me a coffee

Enjoy crafting new things

Never stop learning.

Life is the sum of your daily habits.

Find things that you enjoy and please

Doit.

Feel free to connect with me.

Created by potrace 1.16, written by Peter Selinger 2001-2019

© Jing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